近日,足球比赛
曾润喜教授在《重庆日报》探讨树牢经营城市理念,不断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动力,观点如下:
探索多主体共同经营城市的有效路径
在多主体共同经营城市方面,政府是强化系统统筹的“领航者”,企业是深化市场运作的“主力军”,公众是推动共建共享的“参与者”。一是强化政府引导,构建系统化推进机制。《重庆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为重庆城市更新擘画了清晰蓝图,必须严格对标市委、市政府的决策部署,持之以恒、精准落实,结合各区县实际制定差异化配套政策,推动规划、建设、运营、治理各环节有效衔接,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,真正把城市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。二是激发企业参与,拓展市场化运作空间。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充电桩、低空起降点、社区服务设施等项目的建设与运营,推动“投建营”一体化,鼓励企业结合城市更新需求和自身技术优势,不断推动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场景打造。三是推动受益主体共担,增强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。城市更新的根本宗旨是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,居民的满意度是衡量城市更新成效的关键标准。要利用数字化平台广泛征集民意,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、培养社区规划师等,引导居民参与决策与监督。积极探索“居民出资+政府补贴+企业运营”模式,鼓励社区、商户等以资源入股、空间置换等方式参与更新项目,形成“成本共担、利益共享”的良性发展机制。
创新城市更新投融资模式
城市更新离不开资金保障,重庆作为超大城市,城市更新项目体量大、类型多。创新投融资模式,既是破解资金瓶颈的必然选择,也是推动城市更新从“重建设”向“重经营”转型的有力抓手。一是转变发展观念,注重“造血”与“经营”并重。要从依赖财政直接投入的“输血”模式,转变为构建项目自身现金流、实现市场化可持续运营的“造血”模式;从“拆改留”的房地产开发逻辑,转变为“留改增”的长期城市经营逻辑。二是吸引多元资本,构建多层次投融资体系。设立市级城市更新母基金,通过参股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针对老旧小区改造、老旧厂房更新、历史风貌区保护等不同领域和不同区域的子基金,实现资金的放大效应;将部分财政补贴转变为“以奖代补”“贷款贴息”“风险补偿”等市场化支持方式,激励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更积极、更审慎地参与项目;引入有实力的城市运营商作为“投资人”,负责项目的“投建营”一体化运作,积极利用REITs(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)和类REITs工具;引导受益主体共担,培养社区和居民“谁受益、谁投资”的意识,实现共建共治共享。三是产业需求驱动,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。在投融资和资金分配中,应注重产城融合发展,把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、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同城市更新有机衔接,以前瞻性的产业基础设施投资,吸引和培育新兴产业,不断增强城市产业发展的集聚带动作用,实现“产城人”融合发展。
有效盘活城市闲置资源
重庆作为一座山水之城、工业重镇,既有大量的老旧厂房、闲置楼宇,也有陡峭边坡、桥下空间、历史风貌建筑以及“两江四岸”的零星地块。要盘活这些资源,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房地产开发模式,必须树牢经营城市理念,将其转化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载体。一是强化数智赋能,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。运用信息技术对全市范围内的闲置资源进行立体化、数字化测绘和登记,形成“重庆市闲置资源一张图”,切实摸清家底,实现从“看不见”到“看得清、管得住、用得好”的转变。二是探索多元路径,依托资源特色精准施策。根据资源类型和区位特点,挖掘潜在优势和特色,采取“一事一策”的盘活模式,如新兴产业赋能模式、使用功能延伸模式、文旅商住融合模式、公共服务拓展模式等。允许原产权单位、运营方、所在社区共享盘活收益,形成正向激励。三是突出重庆特色,注重融合发展与示范引领。通过城市更新优化空间结构,增强产业集聚和人口承载能力。盘活过程要尊重重庆的山水格局和历史文脉,注重文化传承与生态宜居,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山城、江城特色空间,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;还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,重点补齐养老、托育等服务短板,加快打造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,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。